为什么说举办奥运会会赚钱?

奥运会赞助权销售-奥运赞助商权益

举办奥运会会赚钱是因为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开始,不少国家凭借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使奥运会实现盈利。主要有以下赚钱渠道:

1、转播权销售收入

出售转播权是奥运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2004年悉尼奥运会以前,转播权收入的60%分配给国际奥委会。为了使更多经费用于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収展,国际奥委会决定2004年后只收取转播权收入的49%,加之不断上涨的转播权售价,奥运会主办国分得的实际数额呈增加趋势。

2、商业赞助收入

自1985年起,国际奥委会将赞助商分为三大类,并将每类授予相应范围的经营权。其中包括:

(1)TOP赞助商。1985年国际奥委会与瑞士国际体育娱乐和休闲集团签订TOP赞助商计划,赞助底价为400万美元,参与合作包括可口可乐等全球35家企业。

(2)官斱赞助商。每届奥组委可以在本国征集官斱赞助商,收入同样需在国际奥委会与奥组委之间进行分配。

(3)官斱供应商。奥组委可以征集官斱供应商,允许其产品使用奥林匹兊标识,主要用于通讯设备、装饰品、衣帽服饰领域,商家需将其产品营业额的10-15%上交奥组委。

3、衍生品收入

自1920年安特卫昔奥运会首次发行纪念邮票、1951年赫尔辛基奥运会首次发行奥运纪念币以来,历届奥运会都发行奥林匹克纪念币和纪念邮票等周边产品,衍生品逐渐成为奥运会主办国稳定的收入来源。除了邮票和纪念币等主流收藏品之外,一些另类衍生品同样受到收藏者的追捧,例如奥运主题**、奥运手机等。

4、门票收入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共售出约800万张门票,实现门票收入4.25亿美元,占总收入的25%。2000年悉尼奥运会门票收入高达6.17亿美元,占总收入的21.78%。

5、建筑投资收入

国际化赛事对举办城市的建设要求较高,促进了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增长。例如1988年汉城奥运会前,政府迚行了扩建机场、整修公路、治理汉江、防止公害等工程,以奥运为契机跨入到新关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投资总额达到当年西班牙的GDP总量的5%;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政府重点建设了包括奥森公园、首都机场、北京南站在内的142个项目,迅速提升了城市建设管理和生态环境水平。

6、旅游产业及相关交通、餐饮收入

据澳大利亚旅游局统计,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海外游客增加了50万人,新增加的旅游产业为澳大利亚带来了42.7亿美元的收入。

7、文化传媒收入

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组织了超过25000艺术家与12000项表演的“伦敦2012文化节”,在全英范围内约2000万人参与,其中有300万人参与了付费活动。

奥运赞助商都能获得哪些利益

迄今为止,一提到“运动营销”(SportsMarketing),企业营销人员的第一联想往往都与“赞助”(Sponsor)一词有关。与之相对应,广告、媒体等从事市场传播的专业人员,也仅仅是把“赞助”作为传播手段当中很普通的一种。

就基本的定义而言,广义的“运动营销”是指“把营销原理和过程专门运用到运动产品和那些借助于运动来营销的非运动产品上”,而狭义的“运动营销”则是指“企业通过资金、实物等手段,同运动赛事、运动员、运动组织建立某种联系,并获得名义和权力,进而应用这些名义和权力获得中短期的营销回报并建立独特品牌资产”。这里不难看出,“赞助”仅仅是“运动营销”中最基础的部分,而非全部,并且在多数情况下,赞助之后的营销活动更为关键。如果把“赞助”看成是一种手段,那么“运动营销”则是一个平台,一个可以在品牌、产品和消费者之间,透过运动来实现沟通目标的互动平台。

“运动营销”的诸多优点概括而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互动性(Interactive)”,二是“排他性(Ex?clusive)”。前者容易理解,因为作为受众的消费者在参与运动赛事时,无论是置身运动现场的亲身体验,还是通过电视转播享受其中的乐趣(运动赛事由于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结果很难预测,所以很容易抓住受众的眼球),都能够接收到来自赞助商的品牌信息,而且由于赞助商和赛事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受众亦会“爱屋及乌”;而插播于普通电视节目当中的广告,则常常因打断受众的收视节奏而遭受冷落。这也就是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赛事的广告时段往往因超乎寻常的收视率和有效到达率而卖出很好价钱的原因。至于“排他性”,也就是同一赛事,通常只容许同一行业的一家企业参与,则是“运动营销”非常有利于商家的特点。换句话说,如果你成功介入某项赛事,就意味着你的竞争对手将失去参与机会,从而确保了沟通环境的纯净程度。相对而言,只要有广告位置,竞争品牌“扎堆”的现象在传统媒体中比比皆是。

当然,“运动营销”也存在明显的“缺点”:

1.“运动营销”需要机会。比如,奥运会每4年才举办一次。即使像国家或地区的职业联赛这类常规赛事,如果冠名权被竞争对手获得,那么你即使愿意在此间拿出更多的投资,也未必能获得参与机会(在赛事赞助中,赞助商通常都能获得“优先续约权”,即在同等条件下,原赞助商可以优先续约;而某些更为苛刻的条款还明确规定,即使有新的赞助商愿意投入更多以获得赞助权,也需要提交原赞助商做“比价考虑”,只有对方不愿意做同样投入的情况下,才视同其“放弃权力”。)

2.“运动营销”需要相关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统筹组织能力,包括整合传播能力,营销推广手段的组织能力,赞助商品牌/产品的赛事渗透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必须基于:1)对运动项目本身及其参与者互动规律的掌握能力;2)对赛事传播及受众沟通特点的洞察力;3)对企业市场营销诸环节的专业性了解。

3.“运动营销”的费用及投资风险较高。这里提到的“费用”,通常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购买参与权力和推广名义的费用;二是参与运动项目过程中与运动爱好者/消费者间互动沟通的活动推广费用;三是更清晰准确传达品牌/产品信息的整合传播费用。总有赞助商认为花钱买到名义和权力之后就可以坐等回报了,实际上,“缺乏足够资金投入,没能激活整个营销链”往往成为赛事赞助乃至“运动营销”失败的首要因素。

“运动营销”的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项目本身的不可控因素较多。比如,中国官方以及企业投资1亿元为女足世界杯做了几年的准备,但突如其来的SARS,使得该赛事移师美国,这就使相关企业不仅损失了前期投资,而且需要为获得新的营销机会做仓促的准备。

“你衡量什么,你得到什么”

如果你在投资前不能确认什么是你想要的,那么就不能在营销活动结束后去奢谈ROI。道理很简单,没有事前没有明确的衡量目标,你根本无法获知那些你事后得到的东西是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以及它们是不是真正最优化的投资回报成果。

奥运营销的奥运营销面临的挑战

真正重金购票“奥运豪门盛宴”入场券、拥有奥运市场营销权的,全球仅有58家各行业的企业。那么为什么冒出那么多纷纷实施“奥运战略”的企业来?我们有必要厘清这里面“纠缠不清”的奥运与非奥运营销矩阵:

第一阵容是正统“奥运”行列企业,柯达等11家全球奥运合作伙伴,11家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11家北京奥运会赞助商,15家北京奥运会独家供应商,22家奥运赞助商。这其中有燕京啤酒、青岛啤酒、百威啤酒同是奥运赞助商,也有袜子、猪肉、皮鞋、家具等等赞助独家赞助商或供应商。以上“奥运”行列企业,按照金字塔式赞助级别,58家企业,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最多的13亿,最少2100万元人民币。

第二阵容是第一关联性奥运企业。包括周大福、金至尊等奥运商品生产与零售特许企业。虽然他们没有直接的奥运市场营销权益,但是,未来一年里,他们一定绞尽脑汁通过百年一遇的北京奥运会,以“奥运”的“面目”展开市场攻略,提升品牌形象,直接刺激销量上升。事实上,创于广州发展于香港的周大福,已于年初通过媒体发布了其“周大福夺08奥运首饰专营权 分三期生产有关商品”的奥运战略意图。

第三阵容是第二关联性企业。日前,奥斯克空调高调宣布耗资千万元成为国家奥林匹克体育馆,并称未来一年将花费上亿元实施“奥运战略”。事实上,民间资本与国家财力合资建设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已按奥林匹克的市场开发模式开发其市场计划。万家乐、格兰仕、康宝等家电类企业都已签约国家体育场,都曾高调启动其“奥运战略”。

第四阵容是非奥运企业。与前三大阵容不同的是,他们高姿态区别于奥运赞助企业,比如新飞电器,在北京启动其“非奥运营销”战略,而燕京啤酒、青岛啤酒、百威啤酒三家奥运赞助企业夹攻下的雪花啤酒,干脆把自己号称为“啤酒爱好者合作伙伴”。各大营销杂志的“奥运营销”专题中,不约而同盛赞雪花啤酒非奥运营销初见成效。

诸如“国家奥体中心指定产品”更多与奥运有着关联性企业不断涌现。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正规机构或非正规机构在法律边缘开发的“奥运市场”计划将继续,“奥运”企业矩阵愈演愈烈。 2月9日,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妇联、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以及北京奥运会独家供应商华帝股份在京共同宣布:中国第一个奥运社区家庭体育展示活动——“华帝·奥运家庭进行时”正式启动。活动涉及全国11个中心城市,经过层层选拔,挑选优秀10个家庭观看北京2008奥运会比赛、开闭幕式。同时,中央电视台作为主办单位之一,26期《华帝奥运家庭进行时》特别节目将在中央体育频道每周三夜间播出。

3月9日,中国移动启动“中国移动伴你行——奥运家庭游北京”活动,面向全球征集选拔10个“奥运家庭”免费参加奥运之旅。中国银行推出“奥运家庭·圆梦北京”——“中行·奥运家庭”活动。活动将产生36个“深圳奥运助威团”家庭亲临奥运现场。湖南省体育局局长李舜宣布,湖南将于6月初推出“迎奥五环潇湘行”活动。其中,10个决胜“奥运家庭”赴京观看奥运……

这仅仅是各大奥运赞助商或官方围绕“奥运家庭”概念开展的活动,其实,奥运赞助商青岛啤酒的“我是冠军”、伊利“奥运健康中国行”、 海尔“奥运城市行”,非奥运赞助商蒙牛的“《城市之间》全国100城市全民健身展示活动”、新飞电器“2008助威团全国选拔赛”等大型奥运营销与非奥运营销活动,同走“全民奥运”、“全民海选”路线,奥运营销同质化现象已经不是一般的严重,花大钱甚至达到“豪赌级别”的营销推广活动效果将接受严峻考验。

可以断定,未来一年多的时间里,打着“奥运”名头的营销活动将更加眼花缭乱,奥运营销同质化将更加严重,这将大大稀释奥运活动的公众关注度。“如何突围奥运营销困局?”成当下奥运营销将士们不得不深思的命题。